“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万语千言,未必能道明心中意象。
四十余年来,在东西方艺术各流派的不断分析比较中,越来越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微、奇逸神妙。
近世中国画坛,人海如云,风格纷呈,颇显繁荣多彩。颖智实学,卓越超凡者寥若晨星;心躁气浮,聪明弄巧者比比皆是。中国画创新,绝不是从古人或西方艺术中抄点皮毛使其强化或改头换面就可奏效的。
我曾在前辈黄宾虹、林风眠晚年的相貌前静思默对,在他们那脱尽了“霸气”的脸上,我读到了自尊、伟岸、笃诚、专致、真率、超逸以及忘我精神。这是大师必备的精神。年青时读不懂画,狂妄的认为黄宾虹“千篇一律”,林风眠“境界太小”。近二十年来在终南山隐居,研修中国绘画,画学渐入堂奥;拜读释道经典,心灵依次净化,才真正理解了宾虹老人混沌苍茫、渊深浑穆的艺术境界,窥到了风眠先生对人生意义彻悟之后的率真平淡、意趣悠远。
从事中国画创作,可以肯定的说:急功近利绝难大成。构成中国画特色的笔墨功力以及更为重要的意境的熔炼,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没有长期行路、读书的实践,无以培养中国画家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没有长期挥翰濡墨的实践,不能体会到用笔中情绪、节奏、趣味及各种对比因素的互换及平衡。
在山中研习中国山水画,我曾对历代画家如范宽、王蒙、米芾、沈周、弘仁、石溪、石涛、黄宾虹等前贤做过深入的研究学习,所幸真诚与功夫不负人,验证到中国文化博大精微的密意,或换言之真髓,体现在平实无奇的应用中,所谓“深入浅出”、“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文化丰富微妙的底蕴是隐显而不是外在张扬的。中国画不看重视觉真实,所蕴涵的精神境界,是以沉静的外像显示的。
综观古今中外卓越的艺术大师(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者不在此例),对艺术都有着诚敬之心,在名利上都是用意较淡的。名利之心全除,一般画人很难做到,至少也要“淡泊名利”,精神才可能集中。人的精神专注到一定程度,就会撼天动地,若有神助,“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排除杂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迦、老子所讲的都是经过亲身验证的真理,可惜一些心绪浮躁,手忙脚乱的学子,不谙其中妙义,学问未臻佳境,为名利四处奔走,自欺欺人,徒费大好时光。
自喜尚能常持诚敬之心对待艺术,身体力行,集中精力窥探山水画创作的奥秘,足迹遍布秦岭。“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神思常在某种特殊状态下与历代山水画家相通,获益匪浅。深感中国画的发展,是建立在广泛继承传统精华之后,在前人已有的高度升华,方称大道。“另辟蹊径”、“编排套路”固然可博得“耳目一新”、“风格特殊”之誉,如无高深之内涵,必有“昙花一现”之虞,缺乏恒久的生命力。真正的中国画是缺不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高远的意境以及弥漫在笔墨之中那可以反复欣赏的韵味、意趣的。
中国画家走大道确非易事。知识囿于一隅,眼界不宽、目光短浅不行;对传统精华的掌握,没有千锤百炼、轻车驾熟的程度不行;读书、行路不到位,修养未臻上乘不行。总之,心性浮躁,急功近利,见异思迁,浅尝辄止是绝难在大道上徜徉的。对传统精华的学习能“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已非易事,更何况“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前者需要的是平心静气的修炼,有志有恒者均可做到,后者则要看其人秉赋如何了。秉赋乃先天生成,修养为后天积累。不凡的秉赋加上超凡的修养,生发出艺术,自然会熠熠生辉,照耀千古。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