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阐明此文几个关键词的内含,以免对文字表述产生误会。“自然”与“自性”“空”“无”“道”“混沌”“无极”“太乙”“中和”“宇宙本体”是同义词。“精神”与“心”“心灵”“心性”是同义词。“个体生命” 与“身”“身体”“个人”“个性” 是同义词。
文/樊洲
2010年,当代艺术家终南雅集时,我提出“有一种境界是超越了所有当代的”,当时大家很漠然甚或不以为然。只有邹跃进与卢緩对应,邹跃进说:“我感觉樊洲对山水画有大的构想,需要有机会了解”。卢缓说:“了解樊老师的作品,需要有足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孙振华当场引发灵感,提出“身体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可是被别的话题引开,未能展开充分的讨论。孙振华所说的“身体”“自然”如果是指“个体生命”“宇宙本体”,这个题目的深入探讨,必然会对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化大有助益。
当“个体生命”以相应方式回归“自性”的同时,其精神状态则具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限包容”及“生生不已”的实质,此时反观天下事物已超越二分法,从此不再纠葛“善恶,好坏,真假,对错”等等,从而步入圆融无碍之境界,此境即“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的艺术家不会为某种文化理念服务,而是为“自然”的和谐代言,她发出的是“气韵生动”的谐音,具有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由“自然”之境界生发出的艺术作品的专利,她是跨越了“古代”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是超越了时间与地域的。创作或观看此境界的作品,会使人有韵远味足,心旷神怡的感受,体会到“自然”的和谐与静谧,从而使人心平气和,从容安逸。她的“感应”可惠及全人类。“普世价值”之意义即在于此。那些处在“无明”境界的艺术只对执著同样理念的人有感应,与“普世”无关。
综观地球人类“无明”遍野,“主义”乱飞。微观文艺界,“理念”、“观点”层叠循环,乱象纷呈。“不究竟”的学说搅乱了众人的清明,沉沦在“迷茫”、“烦躁”、“纷争”、“忧患”、“贪欲”、“执著”等等苦境,心随物转,不得安宁。溺此境即“无明”。乱世百年,被西学困扰的国人该清醒了,我们的“精神”高度古已有之,我们自家的文化宝藏智慧圆滿,她的声音“清”“微”“淡”“远”,“深”“静”“幽”“闲”,充滿“自然”的和谐,养人怡人,使人泰和自在,身心康健。如果人众祥和,自然国泰民安。
我们微观照见:“山”相对于“人”明显稳定安静,“水”最能体现精神之“广大无垠”、“包含容纳”、“生生不息”的性质。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体系之大科,一千三百年的发展中有显迹者如米元章、倪云林、弘仁、八大等,均是“修身养性”有一定成就的智者。面对史实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历代的山水画境界至今仍停留在宗炳“澄怀观道”“卧游”的层面。这也为山水画发展与现代转化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出离了“个人”知识学养、思想情感的“观照”为“清净心”。艺术家“清静无为”的归位于“自然”,“观照”并“掌控”其律度,“不即不离”地“随缘抒发”于整个过程,游戏其中。并将这种行为“物化”成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诚敬心、对人类文化广泛的理解体验和长期实修的经历是达此境界必备的条件。)这种创作方式基于对“精神”的深解和“身体”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状态,此状态即“天人合一”。此中有真意,达者自可诠。我们自家的“瑰宝”古已有之,西方文艺界近百年才有少数人窥其妙要,略有施展。了解艺术史者自可明鉴。
贾又福山水画创作很有成果,多年前理想步入“大化”之境,可是无缘入“道”,毕生都在“个性”、“风格”、“套路”里转。真话实说:只有实修到“空有不二”的精神境界,不再坚守执著某种理念的“个体生命”才能实施“大化”,才可能呈现“物我相忘,自由自在,洋洋洒洒,气象万千”的新局面。
篇幅所限,话头打住。唯愿有志同道,心慧开发,艺事大成!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