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樊洲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上善若水——樊洲的意义

2014-04-04 17:06:38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张渝
A-A+

  作为画家,樊洲的意义不在于他是否曾经隐居终南山以及隐居了多少年,而是在于他的山水画创作是否具备现代意义。

  这一点,艺术评论界已经关注,但讨论的并不充分。比如一些批评家注意到樊洲的山水创作是“澄怀观道”、“澄怀味象”,但樊洲所澄之怀,所观之道以及所味之象与传统艺术家所追求的是否存有差异?如果这种差异存在,那么,樊洲的努力,是另起炉灶还是别开生面?

  我倾向于后者。

  表面上看,“另起炉灶”与“别开生面”,都是重新开局的意思。但“‘别开生面”是在既有的底子上实现的,而“另起炉灶”则是另一回事。樊洲的“底子”是传统功底,它包括了修养与情怀。本质上说,樊洲依然是一位具备传统气质的艺术家,这样的气质决定樊洲的创作离不开传统的笔墨。但如果仅止于此,樊洲的创作,也很难呈现出让人惊讶的情节。但是,樊洲的作品的确让我们惊讶了——他居然如此画山画水。

  美国的庞德曾经说过,如果一种节奏要给人欢乐,就必须在其中有一点稍稍令人惊讶的成分。这一成分,不一定非要古怪奇特,但要用得恰到好处。樊洲的山水以律动的线条经营自己的节奏——一种在高山流水间才可能有的节奏。柔曼婉畅间,樊洲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由现实提升至理想。

  古人的理想,我们在《论语》中读过。那便是孔子关于“美”与“善”的讨论。在孔子眼里,现实的美丽如果没有升华到善的境界,其显示的“美”不是不美,而是略带遗憾。所以,孔子不仅追求美,而且一直追求善的境界。由美到善的理想境界,古代艺术家不是没有思考过,但真正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善”的境界的艺术家还真不多。樊洲的可贵在于,他的创作能从乐舞精神入手,把传统的文人画家的“澄怀观道”从虚静之中提升到带有乐之精神的善的境界。

  一谈到山水画创作,很多人都讲求“回归传统”,“深入生活”。如此讲求,肯定没有问题,而且,就此长久坚持,也一定会做出成绩。但是,为什么“回归传统”、“深入生活”等类似口号喊了许多年,却没有在画家的创作实践中,结出应该结出的果实?为什么我们的创作离古人还有太多的距离?

  基于此,樊洲反复思考与实验自己的艺术创作,忽而写实忽而写意;忽而线条忽而块面;忽而色彩忽而水墨;反反复复中,樊洲不厌其烦地做着自己的试验。他也曾为此反复苦恼,但苦恼之后,樊洲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实验,并坚持跨领域实践,从其中提炼出属于自己,也属于当下时代的艺术精神。这一点,许多批评家都曾谈到,比如樊洲在绘画的同时,还坚持古琴与太极拳的操练。

  也许是这种跨界体验的支持,樊洲终于明白“回归传统”的“回归”绝不是为了“防腐”,而是为了新的生命以及新的果实。当他用乐感的节奏来梳理其胸中山水时,他笔下的山与水已经不是通常意义的山水画,也不是一些理论家以为的他生活在秦岭就一定画的是秦岭。表面上看,他画的山和水依旧是山和水,只是模样有点儿奇特,而本质上,他画的已非通常意义上的山和水,而是山水之间的一种颇具乐感的艺术精神。德国的狄尔泰说过,最高意义上的诗是在想象中创造一个新世界。而这恰恰是樊洲努力的意义之一。

  总有人感叹说,由于诗歌的技巧和眼光,目前懂得诗歌的人缩减到了热心人的小范围。其实在绘画界,一些带有  探索意味的艺术创作也同样面临如此境界。但樊洲从未为此心动。因为,那些热心的“少数人”让他明白艺术的精神在哪里。

  明白艺术精神的樊洲没有因此而高不可攀或自命不凡。而是如水润物,随物赋形。因为这样的原则,汉唐精神中的大气与包容便成了樊洲作品中自然而然的气度。当许多批评家们都愿意从山水精神来检索樊洲是如何承续伟大的绘画传统时,我却更愿意从另一维度,也就是苏东坡的一段话来理解樊洲的创作。这段话是这样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生,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从求美到求善,从处心积虑到随心所欲,再从随心所欲到不逾矩,樊洲的山水画让人耳目一新,却又从未怪诞不经。也许,樊洲的心理永远有着这个“经”——善。因此,我用“上善若水”来说樊洲,既说他的画,也说他所讲求的文脉与传承。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樊洲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